Scrum 裡有三種產出物,除了上篇文章所提到的「產品待辦清單」之外,另外二個則是「衝剌清單」以及「產品增量」。
詳細的介紹說明請參考 <敏捷物與他們的產地(1)-產品待辦清單>一文。在開始一個 Sprint 前,需從這個清單中挑選出在這次衝剌裡想完成的項目,一般來說會從排序愈高的優先被挑選。
比較特別的是,產品待辦清單中,每個 Backlog 的清晰度與細節描述並非勻稱的,優先級別愈高,排序愈前面的需愈清晰、愈具體。因為它們是最有可能會被安排在下一、二次的衝剌中,要開發到的項目,所以最好是已經有相關的規格或文件說明,以降低工程師需要通靈的困擾。
排序愈後面的,可能會是一、二個月後才會進行的項目,所以細節較少、顆粒度較大了一些沒關系,隨著時間演進,也需要漸增地修整,讓它愈來愈具體。
至於放在清單中相當後面的 backlog,一般來說都會是中長期目標,很可能是半年後才會做的項目,甚至最後有可能被移除掉,所以這些項目還不需要太多細節,只需要簡單的說明及有共識的關鍵字,例如「內容上架模組」、「遊戲化正負循環機制」這類知道大概目標、了解想做什麼的描述即可。
顧名思義,衝剌清單指的就是這次 Sprint 中要完成的項目清單。當 PO 找團隊說明此次 Sprint 目標、開完 Sprint Planning Meeting 後,開發團隊會將此次衝剌所要開發的故事,拆解成一項項的開發工項(類似傳統專案管理 WBS 的概念),例如後台管理者用者登入的 User Story,就會被拆解成刻前端 UI、串接相關 API、實作 KeyCloak 取得 ACL 及驗証權限等「開發端具體工作」。
故事拆解完後,Scrum Master 與開發團隊繼續估完點數,確認細節及開發時間足夠,便會確立此衝剌清單成立。至此,已有一批 Story 從產品待辦清單被移進衝剌清單中,一切就續後,就開始這個 Sprint 的開發週期。
典型的 Scrum 看板有 To-Do (尚未開始)、In-Progress(進行中)、Done(已完成) 三種狀態。開始 Sprint 後,在衝剌代辦清單中的每一個工項(Task)或故事(Story),在這段開發期間的進度現況都會被可視化,Scrum 開發團隊在一個 Sprint 中開始盡全力衝剌,直到衝剌的尾聲-審視會議( Sprint Review)舉行時所完成、滿足 PO 驗收條件及完成定義(DoD)的項目,稱作產品增量。一般來說,「故事」對於產品負責人或利害關係人是比較有價值的,若一個故事只有部份「已完成」、部份仍「末完成」,雖然非常能體會開發團隊很辛苦,但這個故事仍然沒有被完成,還是有可能因為產生不了價值,而無法成為這次衝剌結束後的「產品增量」。
最後,用一張圖來總結、概廓本篇文章的概念吧!